貓的再餵養症候群的預防和處置

#貓 #再餵養症候群 #refeeding syndrome

·

在台灣有很多有愛心的朋友,喜歡帶流浪貓回家養;又或者自家貓偷跑出去幾周後,又偷跑回來。在這種情況下,你可能提供許多的佳餚趕緊給牠們吃,以彌補在外吃不好的窘境。這時有可能再餵養症候群會悄悄影響這些貓咪。

在獸醫患者中很少發現再餵養症候群,但當它發生時是一種嚴重的疾病。病史上有營養不良或幾天內熱量攝入很低的動物都處於危險之中。當通過口服、腸內或腸外餵養向這些動物重新引入營養時,它們會表現出體液和電解質的變化,這被稱為再餵養症候群

當患者營養不良時,他們的血清葡萄糖量會降低。身體開始糖異生過程,使用三酸甘油脂和蛋白質來產生葡萄糖;此時,變瘦、體重減少、磷酸鹽、鉀和鎂的總體儲存量減少。重要的是,儘管全身儲存量已耗盡,但這些電解質的血清濃度可能是正常的。不過在重新餵食時,碳水化合物(即葡萄糖)被重新引入,身體再次轉向使用碳水化合物作為燃料。這會導致胰島素分泌增加,進而增加細胞對磷的吸收(細胞產生 ATP 和 2,3-DPG 以及蛋白質所需的),導致低磷血症。導致低磷血症的其他因素包括飲食中攝入量減少和胃腸道吸收減少,以及因嘔吐和腹瀉而導致的損失以及酸鹼平衡的變化。由於重新餵養造成鉀和鎂也會在細胞內驅動和胰島素分泌增加。

再餵養症候群的主要症狀是低磷血症。然而,還必須注意到其他電解質異常,包括低鉀血症和低鎂血症。患者還可能患有體液瀦留(歸因於心臟功能下降)、維生素缺乏症(硫胺素、維生素 B1)和葡萄糖耐受不良。

低磷血症對身體有很多影響,像是紅細胞有溶血的風險,並且氧氣的釋放也會減少。白細胞功能不正常,趨化性、吞噬作用和殺菌活性受損。由於 ATP 形成和可用性降低,患者將患上肌病;症狀包括肌肉無力、心肌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和橫紋肌溶解。低磷血症還會導致葡萄糖代謝受損和磷脂合成受損。癲癇發作和精神功能障礙是可能的。

與低鉀血症相關的臨床症狀包括肌肉無力和心律失常。與低鎂血症相關的臨床症狀包括心律失常、震顫、手足抽搐和虛弱。此外,低鎂血症可導致繼發性低鉀血症和低鈣血症。即使面對保守的靜脈輸液率,也可能發生液體過載和液體瀦留。臨床症狀可包括體重增加、呼吸困難、呼吸急促、肺部爆裂音、水腫和漿液性鼻涕。

再餵養綜合症候群的發病時間通常在重新引入營養後的 5 天內。 年齡較大或病重的動物可能會增加發生再餵養症候群的風險。 此外,在患有其他重症疾病的病貓中,再餵養症候群會迅速發展,在僅 48 小時內未接受營養的患者中就會出現症狀。 如果患者的磷、鉀或鎂水平下降超過 20%,則最近重新引入營養的患者應懷疑再餵養症候群。 獸醫患畜再餵食症候群的發生率尚未確定。

當懷疑有再餵養綜合症時,應立即將餵養率降低50-75%。可以考慮改變碳水化合物含量較低的飲食。校正低磷血症、低鉀血症和低鎂血症。有時在低鎂血症得到解決之前,低鉀血症是難治的。低鎂血症也可能導致低鈣血症,但通常會隨著低鎂血症的治療而消退。電解質補充最好通過連續穩定速率輸注給藥,而不是一次性注射給予。作為替代方案,鉀和鎂可以口服給藥。如果磷的補充太快,會導致腎功能衰竭和低鈣血症。

在補充過程中監測電解質水平至關重要。理想情況下,電解質和葡萄糖應每 4-6 小時監測一次,直至其穩定。監測電解質值的趨勢可能比僅僅查看絕對值更有用。在補充電解質期間監測心率、心律和血壓也很重要。如果電解質值沒有增加,可能需要完全停止營養,直到它們得到改善,然後重新引入食物。應監測 PCV,因為低磷血症可導致溶血性貧血。在這些情況下,可能會同時注意到膽紅素的增加和 PCV 的下降。如果需要,應進行輸血。

隨著患者電解質的改善,可以慢慢增加營養的量。建議對於再餵養症候群患者,從重新引入營養到達到靜態能量需求應需要 4-7 天。此外,可以考慮在受影響的患者中補充維生素 B,或者可能需要在高危患者重新引入食物之前開始補充維生素 B。

理想情況下,如果患畜有再餵養症候群的可能性,您可以有方法來避免。發生再餵養症候群的風險與給予患者多少卡路里以及攝入卡路里的速度有關。理論上講,透過脂肪和蛋白質而不是僅通過碳水化合物提供更多卡路里(先只提供肉類食物),可能會降低再餵養症候群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因為胰島素釋放會減少。然而,碳水化合物和其他能源之間的理想平衡尚不清楚。營養補充應延遲到脫水得到校正和心血管穩定為止。建議從能量需求的 25-50% 開始,然後在 2-3 天內慢慢增加。隨著營養量的增加,應每天檢查電解質以監測再餵養症候群的發展。最近的人類研究表明,緩慢引入營養實際上可以延長再餵養症候群發生的時間。一般來說,有再餵養症候群風險的患畜通常病情危重,因此需要在 24 小時轉診醫院住院。

https://www.mspca.org/angell_services/refeeding-syndr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