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慢性腸病(Chronic Enteropathy )是指持續時間超過 3 週發生腸胃道(GI) 症狀。炎症性腸病 (IBD) 和小細胞淋巴瘤是貓慢性腸病的最常見原因(已排除感染性和非 GI 原因)。這些疾病也具有臨床和組織病理學的相似性,可能使分化複雜化。懷疑 IBD 緩慢進展為低級別淋巴瘤,但尚未得到證實。
在 IBD 患者中,炎症的根本原因是多因素的,並且尚未完全了解;然而,關於微生物在局部免疫調節、胃腸道屏障功能和炎症中的作用的研究正在進行中。腸道微生物產生的代謝物有助於維持身體功能(例如,新陳代謝、免疫、胃腸道運動)。各種細菌及其代謝物的數量; 7 種細菌標靶的相對比例發生變化的特點是有益細菌數量減少(例如擬桿菌屬、雙歧桿菌屬、糞桿菌屬、Turicibacter spp、希拉氏梭菌)和致病菌數量增加(例如大腸桿菌、鏈球菌)可以通過貓和狗的定量PCR來測量。
病史和臨床症狀
IBD 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品種或性別的貓身上;但最好發於中年和老年貓。 嘔吐和體重減輕是最常見的,通常與食慾變化同時發生。腹瀉是可能的,可以是小腸、大腸或混合性的。 與狗相比,貓的腹水、腸胃脹氣和腹水較少見。
診斷
應進行糞便蟲卵和寄生蟲檢測以排除感染性胃腸道炎症,並應進行其他診斷以排除臨床症狀的非胃腸道原因。CBC 結果可能不顯著或顯示慢性疾病的非特異性非再生性貧血。白血球數量改變(例如,嗜酸性球增多)是可能的。血清化學分析結果可能不顯著,有非特異性變化,或受到合併症的影響。 由 IBD 引起的蛋白質丟失性腸病在貓中很少見; 然而,低膽固醇、白蛋白和球蛋白表明由於 GI 原因導致蛋白質丟失(相較於蛋白質流失性腎病或肝功能不全)。蛋白血症伴黑便、再生性失血性貧血或缺鐵性非再生性貧血伴或不伴隨 BUN 升高可能提示胃腸道出血。
血清鈷胺素(cobalamin)和葉酸量分別反映迴腸和近端小腸的吸收能力,當它們缺乏時需要補充。未補充貓之葉酸增加可能表明微生態失調(dysbiosis);貓科動物微生態失調指數也是貓慢性腸病診斷測試方式。此外,應評估類胰蛋白酶免疫反應性以排除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這是引起或不伴隨有腹瀉的貓嘔吐和厭食的一個未被充分了解的原因。許多患有 IBD 的貓併發胰腺炎伴隨或不伴隨膽管炎(即三腺炎),可能導致胰脂肪酶免疫反應升高。
X-ray呈現是非特異性的,也可能看起來正常。超音波檢查結果可能有一般腸壁或肌層增厚、黏膜改變和腸系膜淋巴結腫大;然而,超音波檢查對 IBD 不敏感或不特異,結果可能正常。明確診斷需要進行腸道活檢,以排除其他疾病(例如,腫瘤或傳染病).
治療與管理
IBD 鑑別診斷有時需要使用特定的治療方式行之;對所有可能性都憑經驗處理是不可行的。最低限度的治療應包括廣效驅蟲(fenbendazole,50 mg/kg PO,每 24 小時一次,持續 3-5 天)。
許多患有 IBD 的貓對飲食有改善反應,通常建議進行嚴格的 2 至 4 週飲食試驗作為初始治療。使用多種飲食選擇(例如,高度易消化、新型蛋白質、水解蛋白質、非過敏性蛋白質),並且缺乏支持受影響患者特定飲食的證據。以大腸症狀為主的幼貓可能是個例外;可以首先在這些患者中嘗試高度易消化的纖維改良飲食。
當患者cobalamin量過低(<400 ng/L)時,應該予以補充;而葉酸補充劑則很少需要或優先考慮。抗生素給藥會導致長期的微生物群變化,並對狗和貓產生潛在的有害影響。不推薦常規抗生素試驗和長期使用低劑量或重複性抗生素療程。
只有在經過徹底的診斷評估、對飲食和益生菌試驗沒有反應或者寵物主人拒絕活檢後,才應在穩定的患者中考慮使用免疫抑制;皮質類固醇(如prednisolone, budesonide, dexamethasone)或chlorambucil 可作為一線選擇,這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合併症、成本和所有者對患者用藥的能力。皮質類固醇的持續改善並不排除小細胞淋巴瘤的診斷。
在臨床症狀和體重穩定後,免疫抑製劑量應每 2 至 4 週逐漸減少約 25%,直至確定最低有效劑量。一些患者在藥物逐漸減量後可以單獨維持飲食和/或益生菌,但可能需要繼續使用一種或多種免疫抑製藥物治療。雖然已經在貓身上進行了糞便微生物群移植治療,但缺乏大規模的研究。也可考慮與獸醫營養師合作。
臨床隨訪和監測
成功治療的客觀指標包括體重增加、改善的 BCS 和改善的糞便稠度。根據最初的疾病嚴重程度,監測可以每週、每月、每半年或每年進行一次。由於中年和老年貓的併發症,需要針對個別患者計劃。應經常保持與畜主溝通,獸醫團隊可以透過教育和溝通幫助給予畜主支持。
預後
貓的慢性腸病可以控制但不能治愈。隨著時間的推移,臨床症狀可能會消退、減少、持續、增加、進展或以其他方式改變。在一項針對 62 只患有慢性腸病的貓的研究中,患有 IBD 的貓的中位生存時間為 5.8 年,而患有小細胞淋巴瘤的貓為 1.3 年。標準治療應有助於維持良好的生活質量;如果無法維持生活質量,鼓勵進一步調查或轉診。
(Heather Kvitko-White)